“十四五”以来,金山区山阳镇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依托上海湾区科创城这一核心载体,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创答卷”。“十四五”期间,全镇“1+4”现代产业体系日益成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4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区域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如今,规划面积7.4平方公里的上海湾区科创城建设已初具规模。中科生态数字港、东湖国际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近50家优质企业抢先入驻,“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不断为创新创业赋能。今年7月,《“科创山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17项具体举措,系统勾勒出这座生态智慧科创新城的发展蓝图:到“十五五”末,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集聚科技型企业超过200家。
正在崛起的上海湾区科创城
科创基础不断夯实
“十四五”以来,山阳镇通过系统谋划、政策赋能、平台搭建与生态培育,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全镇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62.3亿元,区级地方财政收入50.59亿元,实现属地规模以上产值706.6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8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17.63亿元。2024年,多项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区前列,展现出扎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经济韧性。
产业集群的加速成型,成为科创发展的核心支撑。山阳镇逐步构建起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新材料、时尚轻工与精致食品、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四大产业协同发展的“1+4”现代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底,镇域内实业型企业达382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9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84.7亿元,同比增长5.2%。华峰、艾录、泰胜风能、恩喜村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税收贡献突出。
与此同时,企业创新能力持续跃升,147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此扎根,泰胜风能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恩喜村被认定为上海市智能工厂和上海市民营企业总部,圣东尼跻身上海市第三批“工赋链主”培育企业名单。
上海湾区科创城建设初具规模
作为金山滨海地区转型发展的主阵地、“上海湾区”城市品牌的策源地和上海“南北转型”战略的重要节点,上海湾区科创城正围绕“一核两区”功能布局,持续推动科创要素资源集聚与创新生态培育。
东湖国际创新中心一期招商展示中心已对外开放
“十四五”期间,上海湾区科创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中科生态数字港一期已吸引菲尔德克、燊济实业、安宸科技等近50家优质企业入驻,二期于8月中旬完成综合验收并开园。东湖国际创新中心一期招商展示中心8月底正式对外开放,多家企业集中签约、平台基地授牌。另外,一期的4栋多层建筑外立面正在施工中,预计9月底完工;两栋高层建筑已结构封顶,一栋100米高楼主体结构已完成90%,总工程量已完成逾60%。上海湾区大厦(上海湾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完成结构封顶,整体建设进度过半。
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让科创城成为企业与人才的“引力场”。依托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湾区科创园、上海湾区中科生态数字港)及市级众创空间“观畴谷”,科创城构建起“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周期孵化链,累计引入在孵企业30余家,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20件。“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上海湾区BAY客奖等品牌活动,更吸引阿里云飞天等20余个优质项目落户,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硕士以上及专业性人才200余人,为科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力。
“真金白银+全链服务”护航企业发展
“从研发到量产转化周期5个月,从定下生产基地到投产11个月,政府事项平均响应时效<24小时,核心团队落户周期缩短60%……这样的‘湾区速度’,是我们打破日韩垄断、攻克高端薄膜技术的底气。”菲尔德克功能材料(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齐步辉的感慨,道出了山阳镇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效。作为入选第一批上海湾区科创城高质量发展支持项目的初创科技企业,菲尔德克仅用一个多月就拿到了落户和租房补贴,研发中心提前45天启用,中试线快速突破技术壁垒,如今其光学级保护膜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晶圆领域。
东湖国际创新中心一期招商展示中心
这样的“加速度”,源于山阳镇“真金白银、精准滴灌、全链护航”的政策体系与服务保障。2024年,《关于加快上海湾区科创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针对初创企业,提供最高2000平方米三年免租金支持,以及最高500万元的开办资助。去年,全镇更有94批次企业获得各类产业扶持资金,镇级补贴达1050万元。在资金支持之外,“湾区贷”批次担保预计融资规模3900万元,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更贴心的“全周期服务”,让企业感受到“家的温度”。上海湾区科创城打造的“BAY客厅”服务中心,不仅能办理企业业务,还整合了员工招聘、人才落户、子女就学、个人就医等全方位服务。金山区科委企业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点、区人才服务驿站等职能部门下沉窗口在此集中,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培训、现场咨询等专业服务;与区房建集团合作推出的30套高端人才公寓,以及园区内高标准建设的会务中心、餐饮中心、健身中心、楼顶“人才会客厅”,让企业员工工作生活更便利。
此外,上海湾区科创城还积极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为企业创新“搭桥铺路”。通过对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技开发院等高校院所,引进则芯半导体、清研金湾等优质科创项目;落地上海金山区新质企业战略发展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国科中和研究院等功能平台;联合交大、同济等本地院校谋划专业实验室、中试基地,与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共建低空经济产业中心……一系列举措打破资源壁垒,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企业创新少走“弯路”。
17项举措绘就“科创山阳”新蓝图
根据《“科创山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山阳镇将坚持以“科创+服务”双轮驱动,秉承“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共建”的发展理念,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通过五大维度17项举措,系统性推动“科创山阳”建设,全力打造“顶尖人才集聚、高端科研集成、先进成果转化、新兴产业汇聚”的生态智慧科创新城。
华东师大二附中金山实验学校投入使用
载体建设方面,将加速推进中科生态数字港、东湖国际创新中心和上海湾区大厦三大核心平台建设,打造集企业总部、科技研发、创新孵化与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科创高地。同时,通过存量更新释放发展空间,打开4.28平方公里战略预留区,预计释放400亩可出让土地和600亩低效转型土地。依托沪杭铁路金山站,探索“铁路+科创”产城融合模式,推动园区北部转型与阳乐路以西区域土地用作科创载体。在配套优化上,围绕汇龙湖、智源湖打造都市生态飘带,建设人才公寓、邻里中心、汇龙湖体育中心等设施,结合华东师大二附中金山实验学校投入使用,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强化产城融合。
平台搭建方面,计划建设企业数据库、知识产权服务、研发实验和成果转化孵化四大功能性平台,整合工商、知识产权等数据,构建产业链图谱与企业成长力评估体系;联合上海交易集团、上海交大等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联合同济大学、施耐德等共建专业实验室与开放型中试基地;建立“前端筛选—中端验证—后端产业化”转化链条,推动“实验室到生产线”无缝衔接。
人才集聚方面,推出“靶向培育+精准引进”组合政策。与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深化政校企合作,推行“双导师制”,建立产业人才动态数据库。实施购房租房补贴,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等关键需求,吸引高端人才。通过“海聚英才”大赛、上海湾区BAY客奖等项目给予创业资助与基金投资,启动人才回流计划,建立“专家陪跑+链主对接”机制。组建“科创智汇库”,柔性引进30名高校科学家、15名企业高管和5名行业专家,探索“周末工程师”“技术入股”等创新模式,实现“异地研发—本地转化”。
资本支持方面,建立上海湾区科创投机制,推行“技术价值评估+市场潜力验证”双轨评价,与上海农商行、上海银行合作推出“投贷联动”服务。探索“财政资金先投后股”模式,对硬科技项目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市场化融资后转为股权。打造“基金+园区”生态,每年新增2—3家战略合作创投机构,开展行业峰会、路演沙龙,提供全周期资本服务。
上海湾区科创城科技成果展
品牌建设方面,以“一会一展一赛”为核心,将上海湾区科创大会升级为长三角联动会议,举办高端科技成果展,继续开展“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构建“公众号+视频号+抖音”新媒体矩阵,推出《湾区筑梦人》企业家访谈专栏,提升品牌影响力。在深圳、昆明联络处基础上增设虹桥中心,探索在武汉、西安设立招商驻点,对接海外资源,推动“科创山阳”品牌国际化。
山阳镇正以清晰的战略路径和有力的政策举措,加快建设一座集聚创新资源、充满活力的生态智慧科创新城,为金山区的转型升级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盛达优配-配资炒股流程-网上配资炒股门户-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